在2025年河南省社科普及周期间,学院紧扣“加快建设文旅强省 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主题,依托两大市级社科普及基地,以人才优势为支点,举办或参加了多场科普活动,为推动全市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向纵深发展,提升学院师生的科学素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9月18日,在河南省社科普及周启动仪式上,学院黄涛博士获聘河南省社科普及宣讲师。这一荣誉印证了高校人才在科普领域的专业影响力——作为需具备“年均6场基层宣讲、熟悉社科普及工作”等能力的省级宣讲力量,黄涛博士的入选标志着学院在社科普及专业化建设上的突破。
基地平台的示范效应在活动中持续释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市级社科普及基地,9月19日至29日推出5场特色讲座与5个科普短视频,从夕阳关怀到青少年心理调适,以“线上短视频+线下讲座”模式覆盖500余人。该中心传承“用爱温暖 用心守护”省级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经验,将专业服务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社科知识。

市级社科普及基地学院图书馆则打造“科普+文旅+阅读”融合样本:线下开展非遗课堂、亲子故事会等7场活动,线上通过“有声书推荐”“知识竞答”突破地域限制,累计服务3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图书馆的科普服务效能与社会影响力。

高校人才优势体现在前沿知识传播中。9月26日,马红军副教授以《AI赋能未来:智能革命中的学习与生活》为题授课,为200余名师生解析智能技术与学习、生活的关联,普及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激发了师生探索AI赋能教学与学习的创新意识。

学院将以此次社科普及周系列活动为契机,持续夯实市级社科普及基地建设根基,充分发挥高校人才集聚优势,通过常态化活动融入省市科普大局,策划特色科普活动,讲好历史文化故事、根亲文化故事、名人文化故事、革命文化故事、山水文化故事、乡村文化故事,运用数字化、场景化手段创新文化展示方式,打造文化故事叙述新形式,增强文化故事的表现力与感染力。通过“音频+视频”“图文+动画”等方式,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培育打造社科普及宣传网络平台,让学院的社会科学普及宣传活动覆盖广、传播快、被认可,为提升公民社科素养注入高校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