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不同重要会议和场合就职业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取得这些成绩与党的坚强领导是分不开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新的历史跨越,职业教育越来越有底气和自信,职教生也有了更宽广的梦想舞台,这都源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2022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破除了“矮化”“窄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直击改革实践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提出了“一体、两翼、五重点”的改革意见,极具理论与实践价值。今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对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11项重点任务进行安排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我们要从五个“转向”反复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切实提升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院校的能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助推现代化三门峡建设。
——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已经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但绝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而是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消解职普分流带来的教育焦虑。
——职业教育改革重心已经由“教育”转向“产教”,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最大优势,更是改革的难点与重点。职业教育要高质量发展,必须直面产教融合中的堵点问题,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
——职业教育服务场域已经由“区域”转向“全局”,更加注重支撑新发展格局。职业教育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格局,在国内国际两个场域谋划部署。一方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另一方面,立足区域优势、发展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才需求,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使职业教育从“单向引进借鉴”走向“双向共建共享”,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
——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已经由“分类”转向“协同”,更加注重统筹三教协同创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二者不是平行更不是对立的。在巩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的基础上,未来会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从“不同”走向“协同”,各种教育类型优势互补、交叉融合,都服从、服务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共同目标,服从、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伟大事业。
——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已经由“单一”转向“多元”,更加注重社会力量参与。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是一项集成工程,核心力量是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合作的发展机制,核心目标是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参与办学格局的转变。需要从办学形式和内容上作出新部署,鼓励支持地方和重点行业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引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再次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表决通过并正式施行;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这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举措的出台,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深化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筑牢了“四梁八柱”。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作为办好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根本遵循,扎实完成好本科分立设置、“双高”院校建设等重点任务。
一、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党委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一是坚持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严格落实好《党委会议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二级院部党政工作职责和议事规则》等制度,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按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进行集体决议,努力提高校、院两级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持续开展党的创新理论进校园。坚持把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与学院年度重点任务贯通起来,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组织引导全体师生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融会贯通学,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广大师生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三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强化风险管控,建好管好各类宣传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
二、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牢牢抓住“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个根本遵循,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质量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努力为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是加强思政品牌建设。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思政品牌培育创建活动,争创更多省级、国家级思政品牌项目。在总结“禹泽书院”育人成效的基础上,在灵凤湖校区全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依托书院、宿舍等学生生活园区,探索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改革,持续打造“书院+学院”的协同育人机制。二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建设,充分挖掘红旗渠等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引入课堂,提高课程育人成效。落实与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任务,积极培育省级优秀思政课教师,创建省级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完成基于AR/VR技术的思想政治课实践体验中心建设任务。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所有专业课程思政全覆盖,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局面。三是建强青马育人品牌。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化理论学习、红色教育、实践锻炼等培训方式改革,每年重点培养、跟踪培养学员不少于100名。四是健全“五育并举”。秉承“健康第一”理念。开设《高职体育》课,开设生命关怀、健康安全相关的选修课,办好春季运动会、阳光体育比赛等活动,建强大学生篮球队等特色体育品牌,形成“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健康知识”的教学模式。开设与各个专业相关的《管理学》选修课,加大美育类公选课数量,实现每名学生至少掌握一两项艺术特长。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校园分享”等活动,引导学生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
三、把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期盼的重要途径,事关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这是高校光荣的历史使命,也是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是信任和期待,也是有力鞭策。“十四五”期间,学院党委将以本科分立设置、“双高”院校建设为抓手,逐步构建起“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应用本科”的一体化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
实施高职提质培优。根据“职教高考”的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办法,提高生源质量,稳定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规模,探索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模式,争取1—2个专业试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高质量完成省教育厅提质培优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全省“双高工程”建设验收,全力争创国家新一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稳定中专基础地位。稳步扩大“五年一贯制”和卫校招生规模,持续打造护理专业特色,紧跟三门峡市康养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和水平。
四、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是形成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产业相融、培养与就业衔接、科研与生产相互促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关键。学院将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找准着力点和突破点,推动办学模式改革取得新成效。
建强特色专业。把特色专业建设作为学院换道超车、争创高水平职业院校的战略路径。对接国家和省市战略,围绕三门峡市先进装备、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等产业发展需求,重点扶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提炼、突出专业群特色,倾力将其打造成全国叫得响的“拳头”专业群。实施专业建设“起高峰”计划,从医学护理、土木建筑、信息技术、商贸物流、师范教育类专业群遴选1—2个优势专业,集中师资、软硬件等资源条件,强化精准支持,提高专业群集中度,打造3—5个省级特色职教品牌专业群,推动形成“高地起高原、高原起高峰”的梯次专业群建设局面。
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实施产教融合3.0版发展计划,将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原则纳入学院章程,推进引企入校,积极支持特色专业主动作为,与三门峡市重点企业合作建设集实习实训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技术工艺研发于一体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探索校企合作建设现场工程师学院,培养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等新型育人模式,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方式改革,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合作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产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技能培训基地等机构。积极探索“一院一产一企一品牌”产教融合专业优化新思路,构建“一县一品一学院”产教融合新模式,着力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搭建科研创新平台。支持各专业群成立以特色专业为支撑的产业研究院,鼓励教师面向区域产业发展开展研究,引导和支持教师与区域规上企业合作共建技术创新平台,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创新,着力提高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逐步构建“特色专业群+产业研究院+技术创新平台”的特色鲜明、服务精准的院部形态体系。
五、把“双师型”队伍建设落到实处。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工作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人才引进、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持续开展“师德标兵”“最美教师”评选活动,探索建立师德失范行为典型案例通报警示制度,努力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完善高层次人才培育政策,引进、培养一批教授、博士和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完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评选管理办法,选拔培育更多省级职业教育教学名师、省级职业教育骨干教师。
着力提高教师技能水平。推进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探索校企互聘兼职的办法,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的常态运行机制,出台激励政策吸引更多企业技术骨干到学院从教。
完善教师队伍激励制度。不断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和绩效分配制度,有效调动全院各类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努力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六、把国际交流合作落到实处。深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丰富国际交流合作形式和国际化办学模式,持续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合作办学质量。办好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国际合作专业,完善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监督体系,选定精品专业开展国际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教材选编、线上教学建设,实现提质增效。积极主动“走出去”。鼓励教师赴国外讲学、进行学术研究以及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支持骨干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依托“校际协议”,选拔优秀学生赴境外参加短期培训实习、交换学习和文化交流等,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七、把体制机制改革落到实处。实施内部治理体系改革工程,破解制约学院建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构建科学、高效、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内部制度体系。健全完善以学院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对学院内部规章制度进行全面审查,及时修订、废止、新立相关规章制度,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形成以学院章程为核心的层次合理、内容规范、简洁明确、协调一致的内部制度体系。发挥好服务咨询机构作用。建设高标准“专家智库”,为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和学院重大事项等提供决策建议。发挥好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作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督导机制,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推进“院办校”改革。探索建立“学校—院部”两级管理体制,形成一套体系完整、操作性强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进一步扩大二级院部自主权,实现校院管理、办学重心下移,充分激发教学科研人员内生动力、创新活力,逐步构建治理体系完善、运行机制顺畅、办学特色鲜明、支撑成效凸显的学院高质量发展生态系统,真正形成“学院办大学”的新形象。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历史转型期。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在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等方面推动优质发展,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人民满意必须成为衡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高标准,也必须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的宗旨。在此形势下,要不断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领悟、贯彻,特别要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努力将理论学习成果汇聚成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为顺利完成本科分立设置和争创国家“双高”院校的目标任务,全面服务支撑现代化三门峡建设作出积极贡献。